郎溪白衣战士在武汉抗疫工作纪实 武汉,我们来啦! 2月13日深夜11:38分,放下手机结束与郎溪在武汉的医护人员之间的联络,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平静,我的眼泪一次又一次的滚落湿满枕巾。
如果说在2003年非典时期,当我作为医护人员第一批进入郎溪设在县医院的隔离病房时,我哭了,我被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们感动的落泪。在17年后的今天,我哭了,是为我们大郎溪杨劼、唐雯、马英杰三位在武汉骁勇善战的白衣战士感动的落泪。
这是一场战斗,是一场没有硝烟却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新冠病毒的战斗。他们不是战士,是在国家危难之时冲锋陷阵的白衣天使。他们不是战士,他们胜似战士。
今天,是安徽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进驻武汉后正式入舱工作的第一天,他们奋战在由武汉羽毛球馆改造的方舱医院。480张床位一天之间全部住满,收治的都是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轻症患者。每一位护理人员要负责30多位病人的医疗和生活护理,忙碌而紧张的工作一刻都没法停歇。
“整个方舱医院是封闭式管理,里面容纳病人和医护等工作人员近600人,6个小时轮班一次,里面空气闷热,穿着防护服工作起来很不方便,动一动就是汗流浃背。穿脱防护服太耗时间,尤其是脱防护服,每个人依次轮流脱需要非常谨慎。”马英杰这样告诉我。在入舱的前一天,马英杰和杨劼都理光了头发,显得更加帅气。
“第一天就连续工作了13个小时,真的很累,但是我们有信心。”唐雯从早晨7点多从住宿的宾馆出发,一直忙碌到晚上11点多钟才回到宾馆。她在那边担任了护士长的职务,不仅仅需要入舱做好岗位工作,还需要做人员安排、物资调配等各方面的协调工作,一天下来脚肿了、嗓子也哑了。
“除了做治疗护理工作,病人没有陪护,我们需要给病人端水送饭,做各种生活护理。我们的付出感动着病人,病人也感动着我们。”唐雯说,在这里大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整个方舱里面拥挤而嘈杂,收治来的病人有的情绪很不稳定,哭的,闹的,沉默不语的,什么人都有,什么情况都可能发生。今天一位病人病情加重,被呼啸的救护车转送到协和医院救治去了。一个年仅十六岁的女孩让唐雯印象深刻,她的父母因染上新冠肺炎都相继离世,她心情非常低落,不吃不喝,对治疗也没有信心。唐雯就一次又一次地巡视到她的床前,一遍又一遍地开导和鼓励她,让她一定要战神病魔。
“你们来自安徽,为什么冒这么大风险跑这么远来救我们?”病人心疼地问。 “因为你们需要我们,我们与你们并肩作战。”唐雯回答。 “姑娘,你喝口水吧,我这里有吸管给你喝水。”病人举着水杯真诚地说。唐雯笑了笑,没有回答。
6个小时一班岗,期间不吃不喝不上厕所,每一个人都穿着尿不湿,每一个人的衣襟都湿淋淋的,已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感动的泪水。
马英杰和唐雯都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岗位上一起奋战,杨劼医生是医疗组,第一天他值夜班工作安排在凌晨2点钟入舱。“手机设置凌晨12点的闹铃,宣城7位医生队友之间会相互提醒起床。”杨劼给我发微信时是11点23分,他没有睡,也睡不着。
当我联系他对父老乡亲说点什么的时候,他质朴地给我留下了这样几句话:“其实也没有觉得什么,这只是一项应该干的工作而已,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更应该挺身而出而且要干好,才配得上佩戴的党徽。”
他们并不伟大,他们只是身为医护人员,坚守在医疗战线的岗位上。今天,因为医护人员岗位的需要,他们挺身而出驰援武汉。是医护人员的职责箴言,他们恪守职业道德履行职责使命在肩。他们,是爸爸妈妈掌心的儿女;他们,是子女心中伟岸的父母。他们,肩负着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使命;他们,是郎川的医务工作者。他们,只是千万个医护人员中的一员。
凌晨12:42分,唐雯发朋友圈转了一位病友微博抗疫日记,里面这样写道:昨晚转移至汉阳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将近一个月以来首次亲眼看看夜武汉,二七大桥、二桥、大桥、鹦鹉洲大桥,都很好看。沿途的大厦都打着中国红字幕: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武汉必胜,中国必胜……一个小时的车程,百看不厌。到了武汉体育中心,看到很多白衣天使,心情一下子特别安定,有来自贵州的,有来自安徽,有来自黄山的。透过防护服,感觉他们真的很年轻,谢谢你们了。几百号患者虽然居住一起略显嘈杂,但相对单人隔离又显得相对安心。既来之,则安之,继续加油吧!
值此2月14日情人节到来之际,让我们用特殊的方式共同祝愿:武汉前方一切安好,我们郎川的白衣战士们早日平安归来!向医务工作者致敬! (后记:他们是郎溪县第一批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第二批预备驰援武汉的医护人员已经待令。前方防护物资并不充足,望大爱志愿者联系驰援。)
点击关注健康郎溪微信公众号聆听音频看图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Vj1t-5EBUCjTzMJa_tt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