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访问郎溪中医院 服务热线:0563-7021099

中医保健
Chinese medicine

中医时间观与预防、养生

发布:郎溪县中医院日期:2014-05-09浏览:1173次
   中医预防疾病的重点是养生,又称为养性、摄生、治未病,是中医的一贯主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可见古人在两千年前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意义。预防的目的是以增强人体的抗卫能力,达到防病延年的目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果人的正气旺盛,虽有虚邪贼风也不能致病。因此,养生扶正是中医预防疾病的根本措施。养生的内容很多,如饮食、起居、情志、练功等。但都必须要“和于阴阳,调于四时”,使人体生理节律彼此协调,并与外环境的节律同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对养生应四时作了精辟的论述,强调要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后世医家也极力推崇,如《寿世传真》说:“知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久居有制和之常制,调养筋骨有偃仰之方,节宣劳逸有予夺之要,温凉合度,居处无犯八方之邪,则身安矣。”《四时调摄笺》说:“人能顺此调摄,神药频餐,助以导引之功,慎以宜忌之要,无竟无营,与时消息,则疾病可远,寿命可延。”说明了养生应四时的重要性。

(一)、起居应四时

    起居应四时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息要顺应自然界的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规律,并要持之以恒。传统养生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之三宝,神为生命的主宰,能够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和体现生命的活力,故有“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之说。人们起居有常,作息合理,主要作用就是能够保养人的精神,使人精力充沛,面色红润,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所以清代名医张隐庵称:“起居有常,养其神也”。长期起居无常,作息失度,会使人精神萎靡,面色萎黄,目光呆滞无神。一日的起居有常是指人体应按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则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中医认为,一日之内随着昼夜晨昏阴阳消长的变化,人体的阴阳气血也进行相应的调节而与之相适应。人体的阳气在白天运行于外,推动着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进行各种机能活动,所以白天是学习或工作的最佳时机。夜晚人体的阳气内敛而趋向于里,则有利于机体休息以便恢复精力。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人体内的生物钟与自然界的昼夜规律相符,按照体内生物钟的规律而作息,有利于机体的健康;一年四季具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特点,生物体也相应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人体在四季气候条件下生活,也应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而适当调节自己的起居规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三月……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理虚元鉴》也说:“一年之内,春防风,夏防暑,又防因暑取凉而感寒,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元·丘处机《摄生消息论》一书中指出春天起居养生:“春日融和,当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用摅滞怀,以畅生气,不可兀坐,以生他郁。”;《抱扑子》指出夏季起居养生:“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新月,不欲眠中用扇,大寒、大热、大风、大雾皆不欲冒之。”《养老奉亲书》也指出:“夏月 天 暑 地 热 , 若 檐 下 过 道 ,穿 隙 破 窗 ,皆 不 可 乘 凉 ,以防贼风中人。”;秋天起居养生:要早卧、早起。早卧,以顺应阴精的收减,以养“收”气;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有人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过调查研究,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而秋季适当早起,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冬天起居养生:早卧、晚起,以顺应阳气的收藏,使阳气不宜过度耗散。以上充分强调了起居要应四时的重要性。

(二)、饮食应四时

    饮食应四时,就是说饮食要遵守时间规律。不仅一日中饮食要定时、定量,还要根据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调配饮食。《内经》要求要“饮食有节”,如果“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等不良生活习惯,便会导致“半百而衰”的结果。四时饮食不节还会导致很多疾病,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梁厚味,足生大丁”、“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等论述。《灵枢·师传》又说,饮食要:“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张仲景也说:“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说明饮食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四时气候的变化情况,食物的性味等加以选择调配,才有益于人体的健康。一日中饮食有一定的要求,《三元参赞延寿书》说:“夜半之食宜戒,审酉前晚食为宜。”;一年中的饮食,在根据不同季节调配,张仲景《金匮要略》说:“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春不食肝者,为肝气旺,脾气败。若肝旺补肝,脾气败尤甚。”唐·孙思邈《千金方》说:“春省酸增甘养脾气,夏省苦增辛养肺气,长夏省甘增咸以养肾气,秋省辛增酸养肝气,冬省咸增苦以养心气。”此外,四时食物的选择还要注意食物寒、热、温、凉四性与脏腑的关系。元朝·忽思慧在《饮膳正要》说:“春气温宜多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燥,宜食麻以润之……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四时食物的选择除了注意食物的性味外,还要根据身体状况,阴阳的偏盛调配食物则更为合理。

(三)、情志应四时

    情志应四时,是指人的精神活动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通过四时的调养,才能使精神内守,生气不竭,防止疾病的发生,维护身体的健康。情志应四时的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灵枢·本神》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圣人治身之法说:“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说明圣人治身,首先重精神上的恬淡虚无,清静无为,此外并从反面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可见情绪波动对于养生家来说是最为犯忌的。《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认为,人的精神活动与四时的节律变化密切相关,要使情志应四时,必须主动的按季节进行调摄。春三月是生发季节,天地气生,万物荣茂,情志要内守,不能动怒,要有“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的精神状态,思想形体要舒坦自然、放松、活泼、充满生机,以“使志生”;夏三月是繁荣季节,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情志要喜悦,切勿急躁发怒,“若所爱在外”,这样才能精神愉快,情志舒畅,“使志无怒”;秋季三月是天高气爽、宜人季节。但气候渐转干燥,日照减少,气在渐降,尤其深秋之时,草叶枯落,花木凋零,常在一些人心中引起凄凉、垂暮之感,产生忧郁、烦躁等情绪变化。故秋天要求人们要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只有“收敛神气”,才能使“志安宁”;冬三月是蛰藏季节,情志更要安静、内蓄,达到“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的精神状态,以“使志若伏若匿”。

(四)、练功应四时

    气功是中医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的一种自我锻练方法,练功的功法,意念和呼吸都必须应昼夜、四时阴阳的变化。按昼夜的阴阳变化施动,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从子时至巳时为六阳时,从午时至亥时为六阴时。清气为阳时所主,浊气为阴时所主,所以行服气法,宜在六阳时为之。《服气经·秘要口廖》云“凡服气皆取阳时。”阳时服气颇有道理,从现代科学的观点看,服气以平旦之时最为相宜,因为此时空气中的氧气较为充足。在按四季的阴阳变化施功。一年四季,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炼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使阴阳无伤,相生相长。具体说,春夏季节宜炼静功,并行“搅海吞津法”或“存思冰雪法”,以滋阴养阳,使肝气不致内变,心气不致内洞;秋冬季节宜炼动功,并行“闭气发热法”或“存思火热法”,以生阳养阴,使肺气不致焦满,肾气不致浊沉。

 

电话:0563-7021099  地址:安徽省郎溪县亭子山路99号(郎川大道与亭子山路交汇处,即新郎中西大门向北200米处 )
急救拨打120寻呼平台指定选择中医院 急诊科电话:7017238 / 7017207
Copyright © 2024 郎溪县中医院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9008471号-1